分光光度計的準確度通常在吸光度(A,Absorbance)0.2至0.8之間最高。這個(ge) 範圍也常被稱為(wei) “線性範圍”或“最佳測量範圍”。
在這個(ge) 範圍內(nei) ,吸光度與(yu) 樣品濃度之間遵循比爾-朗伯定律(Beer-LambertLaw),即吸光度與(yu) 濃度成正比,與(yu) 光程長度成正比。這意味著在這個(ge) 吸光度範圍內(nei) ,分光光度計能夠提供準確、可靠的濃度測量結果。
選擇合適的吸光度範圍進行測量非常重要,原因如下:
1、避免非線性效應:在吸光度低於(yu) 0.2時,由於(yu) 信號較弱,測量結果容易受到噪音影響,導致準確度下降。在吸光度過高,如大於(yu) 1.0時,可能會(hui) 出現飽和效應,即吸光度不再與(yu) 濃度成線性關(guan) 係,導致測量結果失真。
2、提高靈敏度和準確度:在0.2至0.8的吸光度範圍內(nei) ,由於(yu) 遵循比爾-朗伯定律,測量結果的靈敏度和準確度高,能夠提供可靠的濃度數據。
3、便於(yu) 校準和標準化:標準曲線通常也是在這一吸光度範圍內(nei) 建立的,這有助於(yu) 進行準確的校準和標準化,確保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。
因此,在使用分光光度計進行樣品測量時,應盡量調整樣品濃度或光程長度,使吸光度落在0.2至0.8之間,以確保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。如果樣品的吸光度過高,可以通過適當稀釋樣品來降低吸光度;如果吸光度過低,則可能需要增加樣品濃度或使用更長的光程長度。